本文转自;
年的一天,南北苏丹内战正酣,正在南部地区工作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来自印度的常启德(SiddharthChatterjee)突然发现,南部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指挥官失踪了。大约一个月后,这名指挥官的下属告诉常启德,指挥官身患疟疾,一直都无法治愈。
常启德听闻立刻打电话给上司,第二天就有一架飞机载着抗疟药品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及时送抵苏丹,救了指挥官的命。这名指挥官后来成为了南苏丹独立后的首位总统。而那架飞机带来的药品就是青蒿素——一种最早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并提取的药物。
疟疾,这种与贫困紧密联系的寄生虫传染病,随着中国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上世纪40年代,我国每年约有万疟疾病例,但自年至今,已连续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
中国于年11月正式向世卫组织申请国家消除疟疾认证,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规划主任佩德罗·阿隆索(PedroAlonso)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上透露,世卫组织专家在华消除疟疾认证现场评估工作日前已经结束。中国“无疟疾”的官宣指日可待。
正如青蒿素是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这个14亿人口大国战胜疟疾的经验也是分享给全球的智慧。目前全球疟疾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在非洲,每年有2.15亿疟疾病例、38.4万死亡病例。而随着国内疟疾的消除,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抗疟方面的合作也日益频繁。
世卫组织警告,由于新冠疫情造成的干扰,撒哈拉以南非洲死于疟疾的人数将远远超过死于新冠的人数。
“中非合作为什么重要呢?因为世界上96%的疟疾疫情在非洲发生。”如今已经是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的常启德在6月3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中非合作:创新与消除疟疾行动”分论坛上表示,如果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大国都能够即将消灭疟疾,非洲一定也能做到这一点。
因地制宜推广经验
“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和非洲同时遭受疟疾的肆虐。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年以前中国的疟疾发病率同现在疟疾在非洲的发病率没什么区别,甚至比他们还高。但是到了年以后,中国的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到了年,多个流行县当中,有60%至70%的发病率都已经在万分之一以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在6月3日的论坛上说道。
中国战胜疟疾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摘掉了贫困这顶帽子。但从技术手段上来说,中国对抗疟疾等传染病最有效的经验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我国的治疟工作主要运用了“1-3-7”策略,即一天之内报告当地的病例,三天之内对病例进行确诊,确定是否为疟疾、是哪种疟疾、是本地原发还是外地输入,确诊之后要在七天内进行处理,每一个病例就要做一个疫点,对病例周围的环境进行蚊虫消杀、对高危人群发放蚊帐。
“美国没有疟疾,也没有这样的经验,中国有经验。另外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中国有非常好的实验室网络,而美国的各个州是独立的,中国有很好的监测系统,这就是中国的故事。”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韦晓宇6月3日在接受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