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食品安全防线做大做强食品产业
安徽持续提升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效能聚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宣红本报记者李辉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发展,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打响徽派食品品牌”。在安徽省政府部署开展的“双招双引”工作中,“绿色食品产业”被列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围绕保障食品安全、规范生产行为、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先后出台《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年)》《关于“食安安徽”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指导性文件。修订《安徽省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完善评议考核制度,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巡视巡察和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全省省、市两级党委均将食品安全纳入巡视巡察和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教学内容。安徽省委督查室、安徽省政府督查室、省食安办联合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督查,推动责任落实。
安徽立足问题导向、立足落实见效,把“严”的主基调持续贯穿到日常工作、监管执法和机制建设中,织牢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
在出台一系列许可便利化政策措施的同时,安徽强化许可审查和跟踪检查,开展许可专项清理,严把食品安全监管第一道关口。全省小作坊实现%建档登记,基本消除监管盲区;编制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主体责任清单,让食品生产者心中有本“明白账”。督促指导食品生产者建立完善并有效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品生产全过程控制,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追溯体系,推进“一企一档”风险隐患清单建设,切实把事中事后“救火式”被动监管转化为事前“预防式”主动监管;建立健全分层次、全覆盖监督检查体系,强化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监管和信用监管联动。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列出“四项清单”,按月开展专项整治;不断完善生产许可、抽检监测等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有机衔接,各监管部门信息共享、风险会商、联合整治的工作机制,实施全链条闭环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年,全省查处各类违法食品案件3.04万件,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位。
自年开始,安徽省开展为期3年的食品生产企业规范和小作坊整治“两个提升”行动。制定示范企业和小作坊培育指南,发布《食品小作坊卫生规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组织各市编制11项特色小作坊标准。督促指导企业建立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全省家食品生产企业设立标准总监岗位;鼓励指导企业采用先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家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家企业通过HACCP、ISO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家企业获得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家企业获得省市县各级质量品牌认证;支持引导第三方检测机构在食品生产集中区域设置检测站,有效降低企业检测成本。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培育诚信计量示范企业余家;创新开展“食安安徽”品牌建设,注册“食安安徽”公共品牌商标,制定发布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等8个“食安安徽”认证评价标准,年首批家单位通过“食安安徽”品牌认证。截至年底,安徽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示范培育奖补、建设资金7.5亿元,培育示范企业家、示范小作坊家、企业示范集中区(园区)29个、小作坊集中区(园区)21个,形成了黄山市实施食品小作坊“一十百千”整治提升工程等一批有益经验做法。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安徽将持续提升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效能,持续巩固和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聚力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把食品产业打造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