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质量提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时,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环节,认证和认可。这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可以形象地称为质量管理的“体检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一方面,我国质量认证制度不断完善,行业机构蓬勃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同时,仍存在社会认知与应用程度不高、认证服务供给不足、认证评价活动亟需规范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认证体系,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
“目前中国有近60万家获得认证的企业。但据工商总局统计,全国企业总数达.7万户,粗算一下,获得认证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不足2%。所以更需要大力推动,使更多的企业或者领域能够从中得到服务和支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军在1月26日国新办的通气会上表示。
认证解决了什么
离我们身边最近的认证便是ISO以及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还有很多认证是我们所不熟知,但是它们一直在,为产品质量起着“保底线”作用。
“认证体系主要包括产品领域、服务领域。产品领域侧重在消费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