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扎实做好“三农”必答题和疫情影响“加试题”,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岔江村的柑橘挂满枝头。肖雄摄
——产业革命大突破。以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引领,以“5个百万亩工程”为核心,以个坝区为抓手,累计带动16.75万贫困户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元,农村产业革命实现重大突破。 重点推进的精品水果、特色粮食、中药材、蔬菜、茶叶(含油茶)“5个百万亩工程”目标全面实现。食用菌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生产,进一步辐射带动林下菌药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薏仁米建成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薏仁米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中心。建立高效防疫体系,生猪产能迅速回升,年出栏突破万头,确保了猪肉市场保供稳价。
——粮食生产有保障。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稳粮增收为核心,坚守耕地红线,“十三五”期间,粮食年均产量稳定在97万吨以上,完成“两区”划定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62万亩。调优品种,集成技术,水稻最高单产突破公斤,创全省历史新高。
黔西南州兴仁市薏仁米产品。罗振飞摄
——品牌效益大提升。推进特色品牌创建。成功申报兴仁薏仁米、兴义黄草石斛、普安红茶等2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19个、有机产品36个。强力推进“清网行动”,清理网箱1.3万亩。推动生态养鱼16万亩,实现“退渔还湖,转型发展”。通过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3个,认证面积5.8万亩,实现全省水产品有机产品认证零突破。成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认证基地14家,飞行抽检合格率%。 ——融合发展大深化。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家。培育合作社家,家庭农场个。创建兴仁“国家级出口薏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薏仁米收储保障制度;创建“贵州省安龙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以食用菌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在安徽亳州建成黔西南州道地中药材营销中心,打造全省首个“黔药出山”平台。
黔西南州万峰林的夏季稻田。 胡云江摄
——农业投入力度大。“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投入涉农资金32亿元。创新实施“农保贷”,全产业链引入保险、融资担保、信贷、支农融资等金融服务,着力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高、融资难问题,实现支农融资2.05亿元。创新实施“农调扶贫险”,探索“自然损失+价格指数”的地方保险组合拳,细化28个保险品种,实现对坝区为主的十大特色产业全覆盖,为坝区年亩产值不低于元、其他区域不低于元提供风险保障。 ——乡村面貌大变样。积极开展“整五脏、治六乱、创七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乡村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实现全州村庄规划编制率、评审率和批复率三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92.3%,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村级公共卫生厕所全覆盖,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3%。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覆盖率达98%,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83%。出台《关于完善建立黔西南州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一揽子政策,切实落实“五有”工程。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维维
编辑唐怒娇游正兰
编审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