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企业客户“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建设的实际案例。
作为一家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ZK集团的员工普遍来自于高等院校,本科是基本配置,硕士、博士的比例也相当高。这样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群体,单纯的薪酬激励是不足以长期保留员工的,职务或专业上的认可还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基于此,ZK集团自年初发展至今,已经是当官的满天飞,一个正职配几个副职的情况很常见,因人设岗、设部门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尽管如此,依然不能解决更多人员晋升的需求。
ZK集团的人力资源部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多种理念、工具进行研究比对后,最终决定引入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并将其与职位族的管理相关联,形成基于职位族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构建起分族-分类-分等的任职资格体系,搭建起员工在本族类内部或跨族类的等级晋升通道。
职位族是指公司中具有相同或相近性质的职位群体的统称。采用职位族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来说,有利于打破部门间的用人差异,为员工提供适宜和公平发展的平台。而任职资格体系是从称职度、胜任力的角度出发,对员工能力进行分等分级,以任职资格标准体系规范员工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牵引员工不断学习,同时为晋升、薪酬等人力资源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将职位族与任职资格体系将结合,就可以构建起灵活多样的分族分层的薪资政策,使薪资管理更能对外保持市场竞争力,对内激励员工,强化员工中长期激励。
ZK集团基于职位族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到底是如何构建的呢?下面就来为大家分步骤的介绍:
首先,根据工作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原则,ZK集团将公司内所有的职位归类划分为七大职位族:
由于ZK集团岗位较多,每一个职位族涵盖的岗位范围较广,不便于管理。因此按照与职位族划分同样的原则,进一步划分为多个职位类:
然后,对各职位族进行等级划分:
员工的任职能力发展有一个从低到高的阶段性过程,同时公司的不同工作任务也需要不同任职能力水平的员工来承担。因此,需要对职位族进行分级定义,使职位族的不同层级对应不同任职能力水平的员工,员工据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并逐步提升到更高的职业发展平台。以技术族、专业族、操作族为例:
不同的职位族,根据任职资格要求的程度不同,以及职业发展的需要,其等级数量和等级上限的设定可以是不一致的。每个等级要给出详细的定义,以此定义对员工进行区分。ZK集团职位族分级的定义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1、应负责任
2、解决问题的难度、复杂度、熟练程度和领域
3、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
4、对流程优化和体系变革所起的作用
5、所要求的知识、技能
职位族的分级定义可以是分族分类单独做,也可以是采用统一的定义。ZK集团的分级定义采用的方式是首先给出一个统一的分级定义,然后在分族单独做出各职位族的分级定义,使每个职位族的等级划分既能保持一个相对统一的分级标准,又能够更具体的描绘出本职位族内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统一的分级标准示例如下:
等级划分后,还需要明确员工在职位族内及跨职位族之间的职业发展通道,以技术研发族为例,从一级到五级,在本族内纵向晋升是一个通道;同时当员工晋升到高级工程师后,就可以跨族发展到管理族,担任公司的中层管理职务;也可以跨族到工程服务族,担任高级的项目管理人员。
然后,界定出各职位族不同等级的任职资格标准:
ZK集团的任职资格标准分为贡献标准、行为标准、能力标准三类,不同级别的员工在这三部分的要求不同,界定了每个级别的员工“应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是某一资格等级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行为、贡献的要素集合。
ZK集团的任职资格标准是按照职位类分别进行设计的,以技术研发族为例,软件类、硬件类、系统类、测试类分别有自己的任职资格标准,每一类别都是从贡献标准、行为标准、能力标准三个方面进行等级定义的。
贡献标准包括专业成果和团队成长。而专业成果又从工作成果、技术攻关、结果影响、决策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不同等级在这些方面的程度要求都不同,以软件类的三级工程师为例:
团队成长是从课程开发、组织建设、下属培养、技术合作与交流、技术协调几个方面进行定义。贡献标准对不同等级的技术研发人员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职责、任务要求,使员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自己需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就能够更进一步,方向性更加明确。
行为标准和能力标准都是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基本素质、专业知识等角度出发,对不同族类、不同等级的人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最后,开展员工任职资格的认证和评估:
任职资格的认证是指由人力资源部进行的,对员工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审核和验证。基本条件是从几个方面来规定的,包括工作经验、工作成果。首先员工必须符合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已获得资格及最低工作年限须符合各个等级的规定。如员工想要申请晋级“三级A”,那么他必须获得“三级B”的任职资格后,工作满一年方可申请。也就是说,在ZK集团任职资格必须是逐级晋升的,不可跳跃式的晋级,以确保员工的工作能力稳步提升,打牢基础。如遇特殊情况,需要破格晋升的,必须要经过部门、任职资格委员会的层层审批方可。
工作成果是对员工日常工作成果的认证。在ZK集团,员工的工作任务都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每个员工都参与了哪些项目,在项目中承担了什么角色,完成了哪些工作任务,都是被逐一记录在案的。并且所有的工作任务都被分成了类,如上例中软件类三级工程师的工作成果,要求取得2个三类成果或1个四类成果。三类成果是指设计并指导完成包含5个部件以上,有效代码5万行以上的部件集;而四类成果是指设计并指导完成由多个部件集构成的产品平台。人力资源部通过档案的查询,就可以认证申请晋级的员工是否满足该等级工作成果方面的要求。
经过人力资源部认证,符合基本条件后,即可参与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的任职资格评估,对贡献标准中的其他方面,以及行为标准、能力标准进行评议和面试。评议采取部门内部评议后推荐,任职资格委员会集中开会审议的方式进行。对一致通过或否决的可直接判定其是否参加后续的面试,对存在差异意见的,由委员会负责人向申请员工的直接上级和周边同事了解具体情况,收集不同意见,并组织委员会对焦点问题进行最终审议。
审议后具备面试资格的,由任职资格委员会、人力资源部提名人员,召集评价小组,以面试的形式对申请晋级的员工进行最终的评价。评价时员工首先进行自述:介绍个人基本情况、预申请等级,重点以关键事件为基础,阐释符合所申请等级要求的理由。评价小组结合员工的自述材料进行提问,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同时帮助员工找到日常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参考建议和方法。
经过上述认证和评估的过程,最终由任职资格委员会来做出综合评议,确定最终晋级人员的名单。
ZK集团的任职资格体系从构建到评定,体现出了ZK集团具有比较好的管理基础,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员工的贡献标准进行区分,并且能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数据化的统计和分级,使得ZK集团的任职资格体系能够得以良好的运行。其他公司在管理基础不足的情况下,并不意味着不能引入任职资格体系,或者是不能引入职位族的管理模式。不具备条件的公司,依然可以借鉴ZK集团的整体思路,简化操作,构建适合自己公司的任职资格体系。
大家有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