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是一种将能力可视化的方法,它让抽象的能力变成具像化的证明文件。因此证书对求职等非常重要,但我们可以考的证书又很多,比如说各种职业技能证书、认证证书,甚至还有新的能力建设证书,那么这些证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职业技能证书、认证证书,能力建设证书是三个不同时代的产物,它们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一代是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会”中的学徒制度。例如当时在德国,学徒需要通过证书考试才能正式成为工匠。真正现代意义的职业技能证书则起源于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最初的职业证书是由行业协会发起和建立。而现代的职业技能证书大多由国家政府主导参与,以规范行业和推动就业为目的。在我国,政府主导的职业证书主要分为准入类和评价类2大体系,包括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等等种类。
虽然在职业教育的历史上,职业技能证书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一个显著的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岗位的定义越来越困难。同样一个职业名称,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比如说运营经理,在一些制造业企业,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供应链管理。而在互联网行业,运营经理的工作目的和营销经理很相似。但对一家提供共享办公服务的企业而言,他们的运营经理则要兼顾行政、销售和服务。
这种复杂性使得职业证书标准的制定工作量非常大。结果导致指定标准的时间非常长。但今天,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职业不断产生。制订职业证书标准的速度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
传统职业证书,尤其是执业资格证书的一大功能是建立了准入的门槛。在一些领域这种门槛是有其一定价值的,但也相当于拦起了一道人才流动的大坝。尤其是现在,交叉性岗位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跨领域的人才。因此现实中,职业证书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阻力而不是推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政府不断清理职业证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存在弊端,但企业评估和考核员工能力的需求依然客观存在。这个矛盾在新兴的IT行业尤为突出,也催生出一种新的证书形式,就是认证证书。
认证证书是职业技能领域的第二代证书。它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末的美国。当时许多网络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在使用上有较高的门槛。为解决这个问题,网威公司(Novell)在年率先推出了针对自身产品的授权网络管理员认证。认证证书专注于某项能力,尤其是新技术、新产品相关的新能力。它的范围不像职业证书这么广泛,因此它的更新速度也比较快。
很快,这种认证方式迅速流行起来,许多知名IT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认证证书。但这些认证证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很多厂商推出的考试和培训内容大多围绕自己公司的产品,虽然时效快,但从职业整体角度看往往会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后来出现了一些第三方认证,强调厂商中立性,甚至扩散到非IT领域。但这样做也是有代价的,这些认证的技术权威性和时效就往往不如厂商认证。
但无论是第二代的认证证书,还是第一代的职业证书,它们都将能力提升进程人为地拆分成学习和考试两个体系。正如人们常说的,把一头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同样,职业能力提升本来就是一个体系,当强行把它拆分成两个体系,就会偏离真正的目的。证书本应反映能力,但当学习者和培训机构都错误地将资源投放在考试成绩上。背考题和更换题库的“军备竞赛”就永无休止。持证者的成绩只是和背题押题有关,真正的能力早就被抛于脑后。因此坊间不断有“PAPER工程师”的说法出现,最后让这些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传统证书考试的评估结果通常都是基于考试成绩。因此客观量化评估的方式,尤其是标准化考试,如选择题,占着很高的比例。这类考试方式虽然操作起来容易。但正如经验告诉我们,容易走的道路通常都是错误的道路。这种常见的选择题考试,通常只能用来评估知识,或者是初级和简单的能力。
选择题的形式,使得它的选项无法评估深入的思考。比如说,杯子可以用哪种颜色?A是蓝色;B是红色;C是绿色。你选了A。但我并不知道你为什么选蓝色。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蓝色有很多种,我并不知道你选的是哪种蓝色。这是选择题天生的硬伤。
故而,选择题这种形式比较适合考察知识性内容。对能力的评估则有很大的限制。它容易抓到的是初级能力。尤其是考题涉及的是考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高频度使用的简单能力,那么考生自然就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但选择题无法用于高级别能力的评判,这些能力往往是复杂的。无法通过简单的一个问题得到直接的答案。
甚至很多时候,由于选择题只能反映低级的能力,它对高水平的被试反而往往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平时处理的是“高级别”的任务,而那些“低级别”的任务反而对他们来讲未必得心应手。你让乔布斯去流水线组装iPhone,他未必干的比富士康的工人好。又比如说,写作是一种能力,某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能力不容置疑。但是,如果今天突然让他参加一次中小学的语文测验,也许他未必能得到高分。
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时不会去开发一个根据全球文豪写作能力大数据模型形成的测评考试。如果我们让那些候选人去参加这种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决定他们是否获奖。那一定会成为笑话。
更不要说,能力本身是波动的。很多时候,级别越高的能力,它的显现也是不稳定的。作家写作有时候文思如涌,有时候则会枯竭。对候选人而言,如果考试恰巧发生在该作家写自己成名作品的时候,他就能顺利取得文学巨匠证书。否则的话,他能拿到的评定就会低很多,甚至拿不到证书。这里的关键变成了什么时候考试,而不是作家本身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合理,甚至是荒唐的。
事实上,我们通常不用考试形式来评价高级人才。《唐诗三百首》里面既李白、杜甫这样的高产作者,但也有许多诗作者只有一两篇诗作被收录,甚至他们一生中的其他作品水平不过平平。但就是这一两首诗照样奠定了他们在诗歌领域中的地位。
也因此,为什么大多数职业证书或认证证书都只设一个级别。因为本质上他们只能评判那些可以重复并且稳定地测评到的能力,这些能力通常都是初级能力。但很显然,对企业而言,今天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候选人身上的长板能力才是他们真正看中的。而今天企业看中的这些长板能力,大多数又都是复杂的高级能力。
第三代证书,能力建设证书正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这个现实问题而诞生的。如何了解一个人的能力?能力建设证书正是从系统思考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向思考。我们与其评估内隐的能力,还不如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