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5日,工信部公开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中提到的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推动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等方面,将是未来光伏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其实,早在8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就提出,到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要初步建成,到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
推进“碳足迹”认证是打破国际贸易“碳壁垒”和国内绿色发展的需求
各国学者对于“碳足迹”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当前“碳足迹”的定义不一,核算方法也各异,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有生命周期评价法、投入产出法、IPCC法、碳计算器等核算方法,其中以生命周期评价法和IPCC法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国内光伏行业主要使用的是生命周期评价法,例如我们所说的光伏碳足迹,一般是指光伏发电项目从生产到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大家通常把这种产品在生命周期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称之为“碳足迹”。
“碳足迹”标签能够很好地展示产品的碳排放情况。一方面,欧美本土光伏制造能力十分孱弱,产能结构较为类似,都只拥有少量多晶硅和组件产能,硅片与电池产能严重短缺,80%-90%光伏组件都依赖于中国企业,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为了保护其本土产品,韩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家都对光伏产品的碳足迹提出要求,依靠这些“绿色”门槛对我国产品形成制约,使得“碳足迹”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贸易壁垒的一大利器,“碳壁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技术壁垒。
另一方面,把碳足迹核算清楚,也是国内绿色发展的需求。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碳减排的政策是否合理,以及如何跟进相应的管理和运作机制,最终影响到双碳目标能否真正实现。面对国际贸易壁垒,我国光伏企业应借助碳中和的大旗,最大化的为国内企业争取利益,积极开展“碳足迹”认证,推进我国光伏行业的绿色化发展。
光伏产业如何降低“碳足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碳中和的本质是能源结构的变革,光伏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杀手锏,面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我国需要积极开展碳足迹认证,降低内部产品碳排放,这对光伏产业链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光伏企业不断升级生产技术,增加绿电消费,力争早日形成近零碳产业链。
根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与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清洁生产研究报告》,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周期仅为1.3年,而其使用寿命为25年,也就是说在约24年里光伏发电都是零碳排放。目前许多商用光伏组件都带有沉重的环境价格标签,光伏项目生产过程中相对较高的碳足迹是硅料和硅片制造环节。
光伏企业使用%绿电生产1千克太阳能级多晶硅,从原料生产到包装出厂碳足迹量分别为24.64kgCO2e/kg、23.81kgCO2e/kg。而在年3月,使用%火电生产1千克太阳能级多晶硅产碳足迹为72.1kgCO2e/kg。可见,硅料生产环节的用电能耗部分对于整个光伏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影响巨大。因为各地区排放因子差异与材料碳足迹差异,导致组件碳足迹差异较大,要降低光伏碳足迹,就要从耗能最高的硅料生产环节入手。
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的重大意义
高耗能不仅制约光伏发电的成本降低,也影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建立国内权威光伏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完善绿电交易渠道及减排认证机制,不断推动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减排,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分析,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动产业生产环节节能降碳,提升能效,降低生产成本,是为光伏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保驾护航,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作为光伏行业绿色低碳的践行者和先行者,英利能源一直深耕光伏行业低碳发展,多年来不断升级生产技术,降低产品碳排放,早在年英利熊猫组件就已经获得了TüV莱茵碳足迹认证,是全球第一家获得碳足迹认证的光伏企业。
另一方面,当前国际贸易非常复杂,针对欧盟提出的碳足迹要求,只有重视欧盟的绿色壁垒,积极推进碳足迹的认证,加快制定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完善数据库,推动中欧在光伏产品碳足迹方法论上的协调和互认,早早拿到这张“绿色通行证”,中国光伏企业才能避免欧美国家利用碳关税等有关贸易手段,有效降低贸易摩擦风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