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活动是现在商业活动、社会活动甚至政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第三方合格评定活动。认证活动中会应用到许多技术,但何谓认证技术,至今国际、国内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没有认证技术定义,新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引入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理念和原则,这种状况存在两种风险:一是适合认证领域的新技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则和认识,使该新认证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遭到争议和延迟应用;二是不适合认证领域的新技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则和认识,该新认证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认证领域受到伤害。因此,本文试着探讨认证技术的定义。由于水平有限,提出的观点未必正确,但希望本文能引起认证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和讨论。
1.什么是认证
在我国正式引入认证之前,在民间早就存在认证活动了,例如在农耕社会中耕牛对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耕牛交易相当普遍,但由于购买者往往缺乏耕牛知识和鉴别技能,担心买回一头名不副实的耕牛,由此产生了“牙行”组织和“牙人”工作者,这些人员在买卖双方之间起到公正的中间人作用。“牙人”工作者,汉称“驵侩”,他们掌握许多鉴别耕牛的知识和技能,经他们鉴定后能给出耕牛的年龄、品种、身体状况等信息,然后据此作为中间人进行买卖双方的议价活动。
在近代和现代社会,商品在流通与交换过程中,生产者需要证明自己的产品符合相应的质量要求并能持续稳定地符合相应质量要求,消费者需要知晓自己购买的商品质量是否可靠并持续可靠。但由于商品种类繁多且其结构性能日趋复杂的原因,人们已不能凭一般的直观感觉和经验判断商品质量的优劣程度,而“制造者(供方)符合声明”的单方保证又缺乏足够的信任度与公正性,难以被购买者充分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由独立于供需双方的第三方来证明产品质量符合性的认证活动便应运而生。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认证的英文为“certification”,它的词根词缀:cert相信+fic做+ation表名词词尾,指行为类,本意指做出来使别人相信自己,往往是指抽象的证明,如:证明的“动作”或者“过程”。
从以上阐述中可知认证的本质为第三方对认证对象符合性证明,是对认证对象的质量测量,即认证对象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
它具有公正性(由独立性+客观性+可靠性+专业性+系统性等进行支撑),并且被认为公正。
认证活动的目标是取得“认证结果使用方”信任认证机构的证明。虽然,大多数认证申请是由产品、服务、过程、管理体系提供方提出的,认证费用也由申请方支付,但申请方的最终目的是使产品、服务、过程、管理体系接收方信任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结果,从而顺利进行交易。
如果失去了认证结果使用方的信任,那认证活动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认证机构坚守“公正性”是认证行业存在的底线和红线。
ISO《合格评定词汇和通用原则》中将认证相关定义如下:
认证:与产品、过程、体系或人员有关的第三方证明;
证明:根据复核后作出的决定而出具的说明,以证实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
复核:针对合格评定对象满足规定要求的情况,对选取和确定活动及其结果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验证。
目前,由于认证信息的知识和作用知识普及率低,信息获得的渠道少,广大消费者大多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