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在年全省蔬菜产业冬季培训会上,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省蔬菜专班副班长张万萍对《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年)》作了全面解读。
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省蔬菜专班副班长张万萍。
年全省蔬菜产业冬季培训会现场。
“十四五”时期,我省蔬菜产业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高山高原产地为基本特征,以绿色为底色,以市场化为导向,建成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调补省内和周边省区的冬春蔬菜基地,适度规模的城镇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全国“干净·优质”蔬菜为标志的产业强省。
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何欢 摄
制定了哪些目标?
提质增效增收显著。蔬菜(不含辣椒及食用菌)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产量万吨,综合产值亿元以上。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聚焦优势单品、优势时段和优势区域,打造5个产业集群,以优势单品为突破,布局夏秋蔬菜、冬春蔬菜和保供蔬菜基地,夏秋商品蔬菜占比达70%以上。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成规模化、生态化栽培示范基地万亩,配套田间道路、水利、集约化育苗、绿色防控、尾菜处理、采后分级包装和冷链设施设备。
绿色发展全面升级。推广生态化栽培技术,提升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生产投入品监管,完善投入品监管制度,健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推进“两品一标”认证,推行化肥和农药双减措施,蔬菜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以上。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健全技术推广队伍,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主要蔬菜良种覆盖率95%以上,集约化育苗亿株以上,主推关键技术覆盖率85%以上,商品基地节水灌溉技术覆盖率30%。
经营主体队伍日益壮大。引进培育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蔬菜企业,通过扶持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省级以上家庭农场分别增长10%以上。
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突出贵州蔬菜“干净优质”核心价值,着力打造“黔菜”省级公共品牌,大力推进“黔菜入沪”“黔菜广进”,培育5个以上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省外农产品流通渠道强力拓展。到年,重点打造4个针对省外主要目标市场的蔬菜集散中心;持续推动粤黔生鲜冷链数智生态港建设;开设6个以上“黔菜”销售档口(专区),各市(州)在对口帮扶城市开设分销中心。
黔东南天柱县渡马镇蔬菜种植基。龙胜洲摄
产业将如何布局?
在时间布局方面,主要分为夏秋时段、冬春时段和周年生产三个阶段。夏秋时段:利用海拔高度~m的中高海拔区域,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25℃,无需降温设施生产大白菜、结球甘蓝、萝卜、豌豆、芹菜、花椰菜、青花菜、菜心、胡萝卜、香葱、番茄、菜豆、黄瓜和南瓜等夏秋喜凉蔬菜,分为3类区域,产品集中在6月~11月时段上市。冬春时段:主要利用海拔高度m以下的低海拔区域冬春气候温暖的条件,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6℃以上,生产番茄、茄子、菜豆、豇豆等冬春喜温蔬菜,花椰菜、青花菜、萝卜和大白菜等茎叶花类蔬菜,分为3类区域,产品集中在12月~翌年5月时段上市。周年生产:提高蔬菜自给率,城市周边规划全年生产基地,实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发挥区位、技术和市场优势,有条件的区域适度发展设施栽培。重点生产不耐贮运的大宗保供蔬菜、香细菜和地方特需蔬菜,合理安排布局,调剂全年均衡上市。
在空间布局方面,主要分为产业集群和优势区域两类布局。产业集群布局:分为黔中产业集群、黔北产业集群、黔东产业集群、黔西产业集群、黔南、黔西南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优势区域布局:一是中高海拔夏秋蔬菜优势区,充分利用我省中、高海拔夏秋季节温凉的气候条件,围绕四大山区(乌蒙山区、大娄山区、苗岭山区、武陵山区)布局我省夏秋蔬菜生产基地;二是低海拔冬春蔬菜优势区,充分利用南部河谷区的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流域,中部乌江中下游和北部赤水河流域部分区域冬春季节热量条件,布局冬春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保供蔬菜区,围绕9个市(州),规划周年生产基地,有条件的区域适度发展设施栽培。重点生产不耐贮运的大宗保供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合理安排布局,保供和外销兼顾,确保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稳定供应。
主要任务有哪些?
围绕构建“五个体系”,推进“五化”发展,培育“五支队伍”,着力在结构优化上作调整,在种子种苗上破难题,在生态栽培上求突破,在采后处理上下功夫,在质量效益上求提升,在精深加工上谋新篇,将蔬菜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从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构建“五个体系”:一是种子种苗体系,加强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动蔬菜种业科技创新,推进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二是生态化技术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加快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应用,提高尾菜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商品化处理体系,推动产地商品化处理,加强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四是市场流通体系,健全产品流通网络服务体系,完善冷链物流运输体系;五是加工体系,推进传统产品工业化发展,推进蔬菜精加工发展。
推进“五化”发展:一是推进规模化发展,要推进规模化基地建设,打造高标准蔬菜基地;二是提升标准化水平,要构建蔬菜产业发展标准体系,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三是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要提高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构建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四是提升机械化利用率,要提升蔬菜山地机械化水平,改善蔬菜产业农机作业条件;五是推进品牌化建设,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快“两品一标”认证进程。
建设“五支队伍”:一是健全农技推广队伍,全方位、多形式培训全省蔬菜产业相关技术人员;二是壮大科研队伍,成立由国家级、省级、市州级、县级等四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蔬菜产业技术研发队伍;三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队伍,聚力打造蔬菜企业集团,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四是组建社会化服务队伍,探索“技物结合”“技术托管”等创新服务模式;五是培育产业农民队伍,提升蔬菜产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