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王宇飞
碳标签指的是对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排放的碳排放量核算并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可以理解为碳足迹的标签化。首先,它构建了一种灵活的沟通机制,可以以标签的形式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并且可以间接地影响生产侧,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其次,它同时也是一套评价体系,可以据此对不同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披露和管理。
另外,碳标签也是碳普惠制度实施的重要基础,是量化公众自愿减排效果并获得激励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表征企业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管控供应链、塑造品牌形象、增加品牌价值、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及适应国际贸易新趋势。随着全球层面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碳标签制度的实施已经势不可挡;我国应尽早建立健全碳标签制度,使之引领可持续消费并带动低碳经济发展。
国内外碳标签制度应用现状
(一)国际社会具有较丰富的碳标签实践经验
英国于年试行推出全球第一批碳标签标识产品后,发布了碳足迹标准PAS(即《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随后,韩国、美国、日本和一些欧盟成员国相继开始推行碳标签制度。
日本于年实施了该制度并于第二年对94种不同产品授予碳标签。韩国也于年推出了碳足迹标签,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方法,建立了国家层面全生命周期碳盘查数据库,设定了每个产品项目的最低减量。同年法国参议院通过了“Grenelle2”法案,该法案具有强制性,除要求核查碳足迹外,还要求核查水足迹等。
一些大型商业企业也主动引入碳标签,如英国超市巨头特易购(Tesco)最先应用PAS,并推出了具有碳标签标识的商品;法国最大的超市卡西诺(Casino)在自有品牌商品上也加贴了碳标签和环境友好标识。
一些生产企业也积极响应碳标签制度,如苹果公司依据ISO/44披露了场所设施、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产品运输和报废处理五个环节的碳足迹;要求其供应商也提供对应的碳标识信息;专门针对碳排放最多的铝金属机身生产设计了减碳项目。
(二)国内碳标签制度的相关政策和实践现状
我国碳标签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已经有学者认识到碳足迹、碳标签的重要性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可能影响,呼吁尽早探索碳标签制度为低碳转型做准备。在实践层面也有一定的进展。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英国标准协会于年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在碳足迹、碳标志、碳中和及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方面开展合作;并计划推动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应用。
年,英国标准学会BSI为济丰纸业集团提供了其独立制定的证实碳中和规范(PAS:)服务,济丰也成为大陆首家被审定实施PAS碳中和的企业。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低碳产品认证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如何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包括:碳足迹与低碳产品认证的关系,认证模式,与现有节能认证、能效标识等关系,产品目录等。
近期,碳标签相关业务在国内呈现活跃态势。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正式发布了《企业碳标签评价通则》(T/DZJN75—)。国际专业的碳信托机构CarbonTrust开始了在中国的碳标签服务,并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全球碳标签商品展(线上)暨第三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线上博览会成功举办,参展产品涵盖了纺织、机械设备、食品、电器电子、农副产品等众多领域;涌现了如TCL王牌电视机、正大鸡蛋等多款低碳产品;颁布了国内首张电动车行业的“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并启动了“食品领域碳标签行动计划”。另外,一些行业也在加快探索碳标签相关工作,比如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等行业。
国家层面,年原环保部计划实施产品碳足迹计划,但是其执行效果不佳,主要因素是碳标签被认为是一项自愿性的环保措施,在没有足够激励或强制性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很难有意愿主动加贴碳标签。
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低碳产品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碳排放量值符合相关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该规定只是部门规章,所确立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也仅仅在广东、重庆、湖北三省试行,而后该规定于年11月1日起废止。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整合节能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制定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于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管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订了《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细化了低碳产品认证的具体程序。目前为止,有两批7种产品进入了《低碳产品认证目录》。
气候司转隶到生态环境部后,依然强调推动低碳产品认证,但是相关工作的推动较为缓慢。分行业看,在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的推动下电子行业的碳足迹核查推进较快,而其他行业尚未普遍跟进。
国家层面的政策还倾向于鼓励出口产品的低碳认证。年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鼓励探索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企业进行绿色设计和制造,构建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供应链,并采用国际先进环保标准,获得节能、低碳等绿色产品认证,实现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随即建议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其目标在于协助粤港澳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抢占低碳先机。随着国家层面“双碳”目标的提出,各地也开始积极行动;浙江近期已经计划在全省推行碳标签制度,有可能带动更多的省市的跟进。
(三)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是以低碳节能产品标识为主,对碳标签的应用相对较少。实际上,低碳节能产品标识和碳标签有一定的关联,但也有差别。低碳节能产品标识仅仅侧重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并且整体来说我国的低碳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过于笼统、不够细化,而且不公布具体的碳排放量和低碳评价标准,只针对少数几个行业,不足以应对未来社会低碳转型的需求。
从和国际贸易接轨以及产品温室气体系统性核算角度,碳标签制度更为基础。它涉及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涉及全行业和全产业链,是低碳、节能的最基础性工作,可以和不同的碳足迹评估体系衔接。
除了碳足迹外,碳标签还包括碳消减标识和碳等级标识。它既有助于产品碳足迹的分级,也有助于从产业链角度全面核算碳排放总量和分析减排措施,为企业低碳转型留出了时间。
然而,碳标签制度在我国无论是在立法、政策和应用层面都没有获得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