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家庭农场,菜农正在采收黄瓜。近年来,谯城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种植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通讯员武清海摄
截至去年底,全省家庭农场达到14.3万户,较“十二五”末增加4.25倍。
发展质量高,带动效果好
——家庭农场数量保持较快增长
回顾这几年的人生旅程,天长市家庭农场主张建昌说最大的改变,是从一个普通种粮大户变成一个懂科技,善于跟市场打交道的家庭农场主。
“年我注册了家庭农场,几年来经营面积变化不大,但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几年我参加了很多培训,还去读了MBA,学习市场营销、法律、企业运营等知识。在种植上应用新科技,应用绿色生产模式。我还专门拿出一块地搞高端稻米的种植,准备开发新产品。”张建昌说。
像张建昌一样,踩着“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节拍,越来越多安徽农民的人生改写。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省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14.3万户,较上年增加2.8万户,较“十二五”增加4.25倍,保持全国第一。
从看重数量到注重质量,家庭农场正由单一的扩大规模向适度规模、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提高单位效益方向转变。目前,全省家庭农场中拥有注册商标的近个,比上年增长约20%;年合肥农交会家庭农场参展的产品中,七成以上有“三品一标”认证。“新评定的个省示范家庭农场中,开展综合种养的占两成以上。”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钱东方说。
家庭农场产生了良好的头雁效应。去年全省2.47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35.7万户,支持自种自养贫困户56.3万户,特色产业扶贫带动扶贫对象人均直接增收元,其中绝大多数带动主体都是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发展质量高、带动效果好,让家庭农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这是数量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也为全国贡献安徽智慧。前不久农业农村部提出“把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组建合作社作为重点,加强示范引领”,这正是我省多年来坚持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政策给力,示范创建
——家庭农场发展起步早、步子稳
家庭农场为何在安徽风生水起?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在此之前,我省郎溪县等地家庭农场已蓬勃发展。年以后我省把培育家庭农场作为丰富基本经营制度内涵、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抓手,持之以恒地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吕键魁曾参与省政府文件的起草,据他介绍,这集中体现在几个“全国率先”。
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并在全国率先配套制定了《省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办法(试行)》,出台注册登记、示范创建、家庭农场直管直贷、青年家庭农场主培育等配套措施;年11月,省农委配合省工商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的指导意见》。此外,、、年的省委1号文件都把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写入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政策的制定都充分尊重农民实践,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因此针对性很强。”吕建魁表示。这些“全国率先”开风气之先,使得安徽的家庭农场做到了“早起步”,此后相继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又确保“跑得快”。
据钱东方介绍,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省委农办印发了《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方案》,联合14个省直部门出台了《深入推进全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起步早、跑得快,更要步子稳。
“突出强调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素质培训和资金扶持。”钱东方介绍,为提高家庭农场发展能力,我省将家庭农场带头人发展能力提升纳入33项民生工程实施,仅去年就培训负责人超万人。近三年中央、省财政专项投入3亿多元,扶持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多个。全省有多名农技人员联系服务7万多个科技示范户,其中家庭农场1.2万个。
示范引领,抱团发展,家庭农场在发展中相互促进。自年以来,我省持续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目前全省各级示范家庭农场累计达到个。全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家,加入联合体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2.5万个。年评定的个示范家庭农场中有个加入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强化政策创新,提升扶持效果
——“四缺四难”问题亟待破解
去年夏天,我省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合肥市庐江县一些家庭农场受损严重。“多肉种植因为没有匹配的险种,无法购买农业保险。”庐江县搞多肉植物种植的农场主夏云潮反映,年以及年两场水灾都令他损失很大。
钱东方告诉记者,调研发现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四缺四难”,即缺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创新难;缺风险防御保障,保险难;缺产业发展资金,融资难;缺设施农业用地指标,用地难。
以人才为例,记者采访发现,当前留在农村创办龙头企业、领办农民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在六安、合肥等市17个县重点培育的多名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
缺设施农业用地指标,用地难。据了解,由于农村建设用地控制严格,新型经营主体扩大规模需要的一些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获得,尤其在皖北基本农田较多的地区矛盾更加突出。此外融资难、保险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合肥市长丰县近家新型经营主体中,获得政策性贷款融资的仅家,覆盖率仅为3.4%。
“产业发展首先是人的问题,要加快农村人才培训引进。”钱东方建议要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将他们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政府的人才培训工程;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为新农业经营主体输入“新鲜血液”。
金融、保险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则需要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比如在金融上,要让农场主们更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就要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比如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开展农业设施设备的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融资。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产业链生态担保贷款模式,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差异性、针对性的融资需求。
在保险方面,特色农业保险要实质性提标、扩面,将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渔业、制种、茶叶、中草药、经果林等特色保险业务列入中央财政补贴险种,加大支持。“在瓶颈问题上取得突破,才能释放更大的发展动力,让安徽家庭农场发展在‘十四五’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钱东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