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娇,资深财经记者重度商业案例研究员,初见匠品品牌联盟发起人,人力资源部认证高级企业文化师。作者
杨娇封图设计责编
木子亮智勇第篇深度好文:字
15分钟阅读
精华笔记·市场营销
本文优质度:★★★★★+口感:谷多脆
作者说:
最近,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资官冯卫东先生的《定位升级24讲》,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作为一名财经记者出身的品牌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我在看了3遍《定位》原书,和听了《冯卫东·升级定位24讲》课程后,做了1.3万字笔记,同时又果断买了十多个课程,送给身边的CEO们。
与一般的广告或者营销出身的大咖不同,个人认为冯卫东,从投资人或者CEO的视角,阐述了品牌与企业战略、品牌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并结合案例给出了深刻的见解。
尤其对于品牌节奏的打法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值得创始人或者品牌及营销从业者学习借鉴。
这篇文章,我足足闭关写了快一周,与你分享,欢迎留言交流。尽情享用~
最近5年,我以品牌顾问或股东的身份,介入一些企业品牌实践,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因为《定位》一书创作时间久远,加之时代变化、东西方思维差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而对于今天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品牌经常是“先上车后补票”——
先跑业务和数据,在打广告的时候,以为起个好名字或者slogan就算有了“品牌”,占领了客户心智。
广告(营销)的成功和定位的成功不可同日而语。广告(营销)的成功,不等于定位的成功。
电视台的标王和楼宇电梯上复读机式的广告片,占领的并不是顾客的心智,仅仅是短期的注意力。
这种大规模的广告必然会带来短期的效益,但是长期来看往往得不偿失。
判断是定位的成功,还是广告的成功,只要看它不打广告后的数据就知道了。
《定位》一书里提到一组数据,我把它称为“定律”:
喷气式飞机需要%的稳定功率才能离开地面,但是当它达到一万米高度时,把功率降低到额定的70%,飞机仍然以每小时公里的速度飞行。
当有一天,你只要花七成的功力,依然能取得90分成绩的时候,才真正形成了品牌的价值,那20分就是品牌的附加值。
但问题是,广告、营销投入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失败的几率比创业还要高,却鲜有提前小规模试错验证的。
很多定位广告或者营销事件,不是为了“定位”,而是为了出位。正如《文案圣经》一书所言:“广告或着装,过度修饰都是个误区。”
如江西宜春城市的广告语言:“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句口号就是一个笑话。
又如,最近饱受争议的二手车、旅游网、婚纱摄影、招聘的电视和楼宇广告,都是大投入的复读机模式,不在乎什么手段和方法,以为吸引眼球和流量就行了,只看十万+,不看实际效果。
我一直提倡,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别人第一印象。所有推销,在见面之前已经开始。
所有品牌,在亮相之时就应该有灵魂。
有的人是在积累注意力,有的人是在积累影响力。注意力转瞬即逝,只有影响力,才能红很久很久,才是真正的品牌,真正的IP。
目前看来,国内品牌战略和定位,尤其是节奏和打法,从0到1思考、验证、确立、推进的节奏,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论都是空白的。
但在《冯卫东·升级定位24讲》课程中,他首次提出“品牌商业模式”的概念。
它帮我理清了品牌和商业模式的关系,也符合我自己很多判断,纠正了很多CEO常有的误区。
我持不同意见的时候,经常搬出冯卫东的理论做支撑。
在课程第11讲里,他提出决定“品牌商业模式”的五个要素:企业战略、品牌定位、产品定义、供应体系、顾客。
下面就来一一拆解:
第一、“企业战略”:发现新品牌和定位的机会
企业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发现新品牌和定位的机会,进而用品牌战略去捕捉机会,占领用户的心智。
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重要的组成和支撑部分,所以冯卫东给出了一个公式:
品牌战略=定位×配称。
“配称”是“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概念,即协调一致的运营活动,也即让品牌占据定位的全部运营活动。
“占据”是一个具有侵略性含义的动词,就是在顾客的心智中产生强关联。
接触顾客,能被顾客感知的,就叫“界面级”的配称。
如名字、产品、包装、价格、门店设计、渠道、广告、品牌代言人、媒体报道、一线员工着装及言行、名片、官方网站、